刹车片好坏区别?刹车片材质好坏怎么判断?

本文目录

  1. 刹车片的好坏和刹车距离有多大关系?
  2. 汽车刹车片怎么判断好坏?
  3. 刹车片材质好坏怎么判断?
  4. 汽车刹车片如何区别质量好差?
  5. 碟刹片怎么判断质量好坏?

刹车片的好坏和刹车距离有多大关系?

刹车片好坏区别?刹车片材质好坏怎么判断?

刹车片对刹车距离是有直接影响的,刹车片薄了或者太劣质会导致制动力不足,会直接影响您的刹车距离。

一般新的刹车片大概为1.5厘米左右,而当刹车片被磨损到0.5厘米之后就可能有一定危险性了,在这种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更换了。如果自己无法判断是否需要更换,当刹车片过薄的时候,一般的车辆都会有提示。大多数的刹车片都会有3个小坑,这些坑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就是用来判断刹车片的磨损程度的,当刹车片磨损到看不见小坑的时候,就是必须更换刹车片的时候了。

汽车刹车片怎么判断好坏?

外行人单从外观很难判断出刹车片的好坏,只有在使用过程中去感知刹车性能的优劣寿命的长短。专业人士从刹车片外观细微处能看出材质的大概,重点磨擦材料的含量,颗粒大小,纤维的粗细大致能对比一下。

刹车片材质好坏怎么判断?

1.正品刹车片看起来表面平整、整洁,但不一定很光滑,材料优良,不会过硬或偏软,具有能够平衡刹车距离;

2.使用寿命长,减少更换频率;

3.耐高温:连续刹车和紧急刹车都会导致高温,根据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刹车片也会膨胀,但在要求中它的膨胀必须保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膨胀过大,会导致片和对偶之间的间隙过小,使片和盘在正常的行车过程中一直保持刹车状态,最终会造成刹车油缸内油温升高漏油,刹车失效;

4.无噪音:不管是紧急制动还是正常的刹车,轻刹车还是连续刹车,都不能产生刺耳的噪音。

5.选材环保,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不容易排放到空气中,而是较多黏在轮毂上。

汽车刹车片如何区别质量好差?

1、看产品包装及合格证正规厂家生产的刹车片,包装印刷比较清晰,上有许可证号、指定摩擦系数、执行标准等,包装盒内则有合格证、生产批号、生产日期等,所以要查看产品包装是否完好,防伪标志及包装标识与刹车片上的标识是否一致,产品型号是否和合格证内容相符。如果包装简陋、信息不全或没有,甚至“三无”产品,就要好好考虑了。此外,无论是盘式刹车片还是鼓式刹车片,制造商都严格规定了其厚度,车主可以自己测量。

2、比较价格是否合理市场上的刹车片价格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而商家在出售中都在强调原厂,除了价格差异,对于质量差异,商家也是心知肚明。两个刹车片可以说大小形状完全一致,不过它们的价格相差了3倍之多。所以,一分价钱一分货,确实是评判东西质量好坏的标准,只要比市场价低的离谱,那必定是劣质。

3、观察刹车片外观优质的刹车片在刹车片摩擦材料的用料配比上特别讲究,而且外表看着色泽饱满,还会有平滑的触感,不会轻易掉漆,做工精良。非正规的为了降低成本,做工随意,制作中会大量使用廉价的金属碎屑,颜色可能偏红,表面或已经发生了氧化现象,发红的物质就是俗话说的铁锈。

4、查看刹车片摩擦系数刹车片摩擦系数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刹车性能,尤其是在高速行驶中紧急制动时,摩擦系数过低会出现刹车不灵敏,摩擦系数过高会出现轮胎抱死现象。按照SAE标准,制动摩擦片会选用FF级额定系数,即摩擦额定系数为0.35~0.45。此外,按照国家标准,制动摩擦片的适宜工作温度为100~350℃,劣质的温度达到350℃时摩擦系数就会急剧下降,出现失灵。那劣质刹车片是怎样表现的呢?1、造成抱死车轮,车轮失去了抵抗横向力作用的能力,易发生侧滑、汽车失控等;2、使制动距延长,制动距离比正品长30%,需要紧急制动时,无法及时停车,造成事故;3、质量不过关,使用寿命短,在大力制动时极有可能导致刹车片的断裂,造成刹车失灵;4、对制动盘的磨损大,甚至在使用时会给刹车盘带来损伤,长此已久不但会降低刹车盘的使用寿命,也会给日常行车带来安全隐患。5、不合格材质很有可能增加其热衰减性和导热性,从而降低车辆的制动效果;6、厂家生产的刹车片使用过程中没噪音,但劣质的在使用过程中有制动噪音;7、原厂前刹车片的更换周期在30000公里(后片60000公里),劣质刹车片的使用寿命会明显低于原厂刹车片。

碟刹片怎么判断质量好坏?

外观上很难直接判断刹车片好坏,但可以判断刹车片的属性。

刹车片分为两种一种质地较硬耐磨但是刹车效果和质地较软的比就差点质地较软的刹车片虽然刹车效果较好但是不怎么耐磨一般在3个月做一次检查软质刹车片一般每天跑几十公里的话寿命在6--7个月(碟刹)。鼓刹寿命要长点。硬质刹车片里面混入铜屑高温压制而成所以硬质刹车片的工作面能看到些铜屑在里面。如果一片色的就是软质刹车片。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